边地长笛:开往中欧的班列——兰新铁路精河至阿拉山口段站前工程S1标项目侧记
阿拉山口,地处准噶尔盆地的西缘,是“丝绸之路经济带”上的重要节点和新疆对外开放的重要门户,也是中欧班列的重要通道之一。站在阿拉山口,记者到了这一历史与现代的交汇,一幅独特的山川画卷展现在我的眼前。
阿拉山口位于阿拉套山和巴尔鲁克山脉之间,群山环绕,如翠屏绘,仿佛天地相接的屏障。山峦交错,峰峦起伏,云雾环绕其间,宛如中国传统山水画中的意境。
国家一类口岸新疆阿拉山口——兰新铁路精河至阿拉山口段站前工程S1标项目于今年3月20日启动,由中铁一局负责施工。据了解,项目建成后,将加快中欧(中亚)班列换装时间,进一步促进中欧班列提质增效。该项目属于兰新铁路精河至阿拉山口段增建二线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已经是中铁一局人“四上兰新”了。
8月正是施工大干之时,阿拉山口站内,数十台大型施工机械正有序进行路基填筑施工,500余名施工人员昼夜不停开展各项作业。项目负责人罗文辉介绍,阿拉山口站换装场扩能改造项目涉及延长场区既有5条换装线,项目建成投入使用后将进一步提升作业效率。
然而,却在新建综合查验场施工现场,施工人员面临着最大的拦路虎——电力迁改。整个施工范围涉及20处电力迁改,56处通信迁改。望着高大的电力线路铁塔一个接一个向远方蜿蜒,罗文辉的背影都透漏着忧愁。
“天上没有鸟,地上没有草,风吹石头跑”。项目副经理凌佳伟这样形容本项目的工地。从他黝黑的面容也可以看出来所言非虚。风,也成了项目施工需要面临的最大劲敌。
一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北方的寒流和南方的暖湿空气相碰撞,造成了剧烈的气温对比和风力差异,导致强劲的风沿阿拉山口的山谷、山峡呼啸而过。这些风源自西伯利亚和蒙古高原,颇具威力,常常一吹就是数日。
如此巨大的风力,深刻地影响了当地人的生活。在当地记者可以看见,居民们建造的随处可见的防护墙。中铁一局项目也不例外,线路上会加固防护板,危险的物体也会被固定在地面上,以免在大风中变成危险的飞行物。此外,工人们还会佩戴口罩和护目镜,以保护自己的皮肤和眼睛免受风沙的侵扰。
一旦大风来临,阿拉山口的景象彻底改变了。树木弯曲,尘土飞扬,让人感觉仿佛置身于一个风暴的中心。大风带来的咆哮声震撼着每个人的心灵,同时也带来了一种壮观而又令人敬畏的氛围。
“这里每个月几乎一半时间都是大风天气,风力达到6级以上施工就要停止了。我们跟当地气象局联系,在他们的协助下,运用最新的气象预测系统,对未来天气情况尤其是风力进行精确到分钟的预判,从而见缝插针指导施工。”项目负责人罗文辉介绍说。
中欧班列穿越河流和山脉,横跨无数辽阔的大地。无尽的风景迅速在眼前闪现,好似一个个故事的片段。中欧班列从中国出发,途径哈萨克斯坦、俄罗斯、白俄罗斯、波兰等国家,最终抵达德国、法国、西班牙等欧洲国家。行程漫长而又遥远,每次的旅程都是一次对贸易往来和国际友谊的见证。
2022年,经阿拉山口站通行的中欧(中亚)班列达6211列,同比增长6.2%,其中返程中欧班列2462列,居全国铁路口岸站首位。
一辆中欧班列停靠在一个宽阔的货运场地上,散发着金属的光泽,看起来异常坚实有力。随着指令下达,列车缓缓启动了,它如一条巨龙,蜿蜒前行,身后留下了铁轨上的印记。整个车厢覆盖着铁灰色的涂层,上方贴满了标签和广告牌。通向中欧的大门已经打开,载着重要的货物即将迎来新的旅程。
“我们中国的轨距是1435毫米,而国外通常都是1520毫米的,所以老外的列车是开不进国内的,这时候就需要将货物搬上中国的列车,我们看到的那些股道都是中国标准和外国标准交叉布置,这样方便装卸货物。”铺架工区负责人赵文栋的介绍解答了记者的疑问。
有着通向欧洲距离较短优势的阿拉山口站,承担着中欧(中亚)班列运输任务。随着“一带一路”建设深入推进,阿拉山口站中欧(中亚)班列开行数量近年来连续增长,换装能力亟待继续提升。去年,兰新铁路精河至阿拉山口增建二线(简称精阿二线)工程启动后,阿拉山口站换装场扩能改造同步列入建设计划。
“我们的房建工程一共有26个单体,主要面临的困难是图纸变化太频繁,我们也是把多年来车辆段品牌的施工经验应用其中,化解一个个施工难题。”土建二工区负责人王楠说道。
在这里记者遇到了1998年出生的青年党员吴波,他发挥创新精神和激情,研究站房施工技术,开发高效设备,提高施工质量和效率。跟不远处哨岗的驻边战士一样,他们将青春与梦想献给了祖国边疆,为实现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燃烧着自己的青春,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中铁一局建安公司还承建了阿拉山口中欧班列集装箱室内换装库工程。项目负责人梁剑辉介绍:“利用综合保税区铁路专用线ZDH1线和KDH1线及中间站台,新建室内集装箱换装库1座,总建筑面积2.72万平方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