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强“五种”意识 促企业长足发展

时间:2019年06月18日 来源: 作者:广州分公司 谢超 阅读: 字体: 【

  笔者通过学习和领会党的十九大精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认为我们企业要发展要壮大,全体员工,特别是领导干部应在学习实践中增强“五种意识”,即:忧患意识、责任意识、发展意识、创新意识和廉洁意识。只有认真把握好这“五种”意识,企业才能长治久安,才能长足发展。

  一、增强忧患意识,助推企业长足发展。

  “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当政者应当居安思危,不可以因表面无事而沉迷安和;只有保持头脑的清醒,谦虚谨慎,扎扎实实地做事,这样才能长治久安。

  习近平同志在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研讨班开班式上发表的重要讲话提出“三个一以贯之”: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一以贯之,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要一以贯之,增强忧患意识、防范风险挑战要一以贯之。把增强忧患意识、防范风险挑战作为“三个一以贯之”之一,凸显了增强忧患意识的重要意义。

  增强忧患意识,凝聚着深刻的历史经验。中华文明源远流长而历程曲折,中华民族勤劳智慧而饱经磨难。在我国历史上,有这样一种现象引人深思:一方面,曾经先后出现过“文景之治”、“贞观之治”、“康乾盛世”等比较繁荣、相对稳定的美好时期;另一方面,紧随这些美好时期而来的却是危机、衰退、灾难以至朝代的覆灭。为什么会出现这种令人扼腕叹息的现象?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当时的统治者丧失了忧患意识,陶醉于一时的繁荣稳定,看不到繁荣稳定之下潜伏的危机,贪图享乐,不思进取,最终导致盛极而衰。“贞观之治”的衰落就是这样。经过多年的调整变革,到唐玄宗时,唐朝出现了鼎盛局面。但开元末年,原本颇有才能和作为的唐玄宗开始沉湎于歌舞酒色之中,醉生梦死、不理朝政,以至引发安史之乱,唐朝由此走向衰落。至于“康乾盛世”的衰落,人们普遍认为很大程度上在于清朝统治者面对外强压境、山雨欲来的严峻形势,却浑然不觉、麻木不仁,沉浸于天朝大国“国泰民安”、“海宇升平”的幻象之中。可见,盛世并非意味着可以安享太平、不思进取,只有始终保持忧患意识,才能未雨绸缪、避免覆亡。

  增强忧患意识,包含着丰富的时代内涵。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综合国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不断改善,国际地位大大提升,中华民族正展现出蓬勃生机和活力。但也应当清醒地看到,我国改革发展已进入关键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出现了一些突出矛盾和问题。对于面临的挑战和困难,我们丝毫不能麻痹和懈怠。正如国家领导人所指出的那样,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局势,国内繁重艰巨的改革、建设任务和我们党肩负的庄严使命,我们没有任何理由陶醉于已有的成绩而稍有懈怠,没有任何理由固步自封而止步不前,没有任何理由满足现状而不思进取。

  历史是一面镜子,警醒我们要有忧患意识。现实是一种挑战,呼唤我们增强忧患意识。孟子说:“君子有终身之忧,无一朝之患也。”从辩证法的角度看,任何事物的发展都存在着相反相成、相克相生的规律性。安与危、治与乱、机遇与挑战、有利与不利、压力与动力等等,都是相互依存、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的矛盾对立面。因此,增强忧患意识,关键就在于培养和运用辩证的思维方式,善于从太平中预见危机,从有利中发现不利,做到见事于初萌、防患于未然;在于始终具有责任意识和进取精神,不因矛盾和困难而怨天尤人、畏缩不前,敢于迎难而上,锐意开拓进取,在化解矛盾和克服困难中推动事业发展。

  增强忧患意识是推进科学发展的现实要求。忧患意识作为一种思维方式,就是要求我们居安思危,由安见危,既要对现实做出清醒、理性的判断和分析,也要对未来进行科学、合理的洞察和预见,这是领导干部不可或缺的精神自觉。忧患能促人警醒、催人奋进,大到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政党,小到一个企业、一个部门班组、乃至个人,如果缺少忧患意识,就会安于现状,失去发展的生机和活力。我们一定要立足推进改革与发展的实践,善于总结经验,从发展的进程、规律中获得忧患的自觉,正视发展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认清发展中面临的挑战和风险,更好地寻求化解矛盾、迎接挑战、突破困境的办法和路径。

  我们中铁一局近年来在管理上下了很多功夫,同时也取得很多的成绩,但是我们也应清醒地认识到我们还存在很多的不足,比如管理粗放,各级管理层不同程度的存在执行力不强的问题,有部分管理人员责任心不强,管理水平低下等等问题都有待我们进一步解决。

  面对发展中存在的诸多矛盾和问题,我们只有正确认识和把握好科学发展,进一步增强忧患意识,才能实现更好更快的发展。从构建和谐企业的角度,只有增强忧患意识,尽快地把效益搞上去,和谐企业才有物质基础,调节各方面利益关系才有保障,发展中的一切矛盾难题才能迎刃而解;从统筹发展的角度,只有增强忧患意识,加快企业的发展速度,缩小本企业与同行业和社会先进企业之间的发展水平,才能更好的稳定队伍,留住人才,实现企业又好又快发展的目标。

  二、增强责任意识,实现自我价值。

  有一句话说的好——责任重于泰山!作为社会人,不可能脱离责任而生存。你不扛枪我不扛枪,谁来保卫国家;你不劳动我不劳动,谁来创造财富;你不担责我不担责,谁来推动社会进步。有收获必有付出,有享受必有奉献,这是生活的法则。“尽力履行你的职责,那你就会立刻知道你的价值。”逃避责任、坐享其成、虚度光阴,这样的人生是没有价值的。勇敢地担负起自己的责任,人生才会充实,生活才有意义。这样的人生才是真正的“潇洒走一回”。

  有的人认为:“别人不负责,我想负责也负不起来”——无法负责任;“大家都不负责,我一个人负责也白搭”——负责任无用;“别人对我不负责,我对别人负责是犯傻”——负责任吃亏。凡此种种,是对责任观的歪曲理解。我们只有将自己承担的责任先担负起来,才能影响和带动周围的人负责,形成一种人人负责的氛围,而不能用自己的不负责去淡化负责的氛围。

  习近平同志在多种场合都曾提及和强调“担当起该担当的责任”。个人认为提高责任意识,勇于担当要从三方面来践行:

  首先是责任教育。主要从大、小两方面来讲:大的方面是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把个人的前途命运融入企业的发展中;坚持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着眼于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小的方面是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每个人的尽责是对集体的尽责,每个集体的尽责是对社会的尽责。营造这样一种风气和氛围:负责任光荣,不负责任可耻。

  其次培养勇于负责、敢于负责的精神。勇于承担责任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诸葛亮任事“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范仲淹挥写“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文天祥高歌“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林则徐铭志“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不怕牺牲、尽忠职守、利居众后、责在人先,是志士仁人薪火相传的思想标杆,是后世子孙生生不息的精神动力。

  其三,增强责任意识,勇于担当要练就过硬的本领。敢于承担责任,敢于担当,不能停留在口头上,而应该有敢于担当所需要的能力和水平,无论遇到什么事情,都能做到处大事不糊涂、处小事不疏忽、处慢事不拖拉、处急事不忙乱。因此,广大党员干部要把学习当成一个永恒的课题,以时不我待的精神状态,讲学习,求知识,强素质。要坚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头脑,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切实增强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要坚持学用结合,学以致用,“缺什么,补什么”,“需要什么,学什么”,自觉做到多学一点、深学一步、学深一些。既要向书本学习,又要向实践学习、向群众学习,边学习边工作,边工作边学习,熟练掌握、及时更新工作岗位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要以开拓眼界、陶冶情操、锻炼党性、增强知识储备为目标,加强对经济、法律、哲学、历史、文学等各方面知识的学习,向知识要宽度,向理论要高度,向实践要深度,向群众要新度。积极探索行之有效的学习方式,养成想学、会学、善学的学习习惯,不断拓宽知识领域,改善知识结构,做到博采众长、厚积薄发。通过锲而不舍地学,持之以恒地学,废寝忘食地学,做一个“提笔能写、开口能讲、遇事能办”的复合型人才。

  其四,在工作中切实履行职责。我们所有管理服务人员,每一位员工,只要立足本职,对照各自岗位职责,认真履行职责,真正把“责任明晰,恪尽职守,敢于负责,忠于企业”的责任文化“内化于心,固化于制,外化于行”,每天解决几个问题,不断查找工作中的不足,不断完善;对认定的事,咬定不放;对定下的事,持之以恒;对已干的事,一抓到底。那么你的责任就尽到了。

  三、增强发展意识,深刻领会发展才是硬道理。

  邓小平同志曾经说过:发展才是硬道理。习近平同志在今年3月份也曾讲:发展是第一要务,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而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就是发展。要弄清楚:我们追求的“发展”究竟应该是什么?这就需要深入地揭示“发展”的内涵。

  追求发展主要是追求提高促进和谐的功能与提高存在的价值。这就是发展的内涵,是和谐发展观的基本观点。发展的本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即新事物代替旧事物。事物发展的根本标志是提高存在的价值,评价那些毫无价值的变化的发展水平,没有任何积极意义。如果社会生产力能为每个

  生产力的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所以,企业的发展,项目的发展最终体现的是人的发展。只有发展,我们才能生存;停滞不前,我们最终落伍,甚至被社会淘汰。要搞好发展,本人认为应注意三个方面:一是不断加强学习。只有不断学习才能进步,才能积累丰富的经验和知识,才能知己知彼,才能有发展之本;二是弃旧出新。只有不断丢掉包袱,拾起新的东西,不断更新,为我所用,才能发展。三是要不断超越。要不断熟悉掌握企业的各种规章制度,结合企业和项目实际不断完善,使其符合企业发展的需要,符合个人发展的需要,才能促使进步,才能赶超先进企业的发展水平。社会成员提供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栋楼房,不但没有必要,而且会破坏和谐。

  四、增强创新意识,企业发展的关键。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创新发展,在多次讲话和论述中反复强调“创新”,内容涵盖了科技、人才、文艺等方面的创新,以及在理论、制度、实践上如何创新。

  历史进步的本质是创新。可以说,我们的企业管理,项目管理在很大程度上创新意识不很明显,创新的氛围不浓厚。为此,我们要注重在探索新思路、拓展新领域、创造新办法上多下功夫,打破趋易避难、求稳怕乱的惰性思想制约,努力把创新的触角延伸到解决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上。我们项目施工两年多来还没有正式发表一篇科技论文,没有出一项像样的科技成果,我们仅局限于照图施工,说明什么?学习不够,责任心不强,创新意识不够。

  要敢于争创一流。要知道,只有确立工作的高标准,才会有工作的高起点,只有工作的高起点,才会有工作的新突破。要抓好工作,创出业绩,必须牢固确立“争创一流”的工作思想,做到不满足于干过的工作,不满足于完成任务。从我们项目来看,就是要不孤芳自赏,摆正位置看清自我,联系实际对照自我,找准差距纠正自我。无论是做哪一项工作,都要牢固确立精品意识、成果意识,不仅要注重完成任务的每一个过程,更要注重完成任务的每一个实效,也就是说,要植一颗树成一片荫,种一排树成一片林。不能干到哪里算哪里,干到什么程度算什么程度,要精益求精,精雕细琢。比如桥梁施工、路基边沟、防护施工上,要舍得下大力气,花苦功夫,这样才能出精品,而不是单纯的完成任务。

  要善于真抓实干。发扬求真务实精神、大兴求真务实之风,从文山会海和迎来送往中摆脱出来,把心思用在干事业上,把精力投到抓落实中,在抓好落实上狠下功夫。察实情、讲实话、办实事、求实效,定下来的事情就要雷厉风行、抓紧实施,部署了的工作就要督促检查、一抓到底,重要环节身先士卒、靠前指挥。项目上我们是不是可以多会并开,废话少说,查找问题,解决问题。很多会上发现一个问题:如本该亲自落实的事情,要拿到会上去说说,本该自己做的事情,要在会上讲讲,不然就显示不出自己干了工作。有的本可一个电话就解决的问题,要等到会上来说,在表面上做文章等等,这些都是需要我们去改正,去创新的。

  在创新上要掌握四点:一是要有好奇心。好奇是创新意识的萌芽。黑格尔说过:“要是没有热情,世界上任何伟大事业都不会成功。”二是兴趣。兴趣是创新思维的营养。我国伟大的教育家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他特别强调兴趣的重要作用。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事实上,只有感兴趣才能自觉地、主动地、竭尽全力去观察它、思考它、探究它,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主观能动性,才容易在学习中产生新的联想,或进行知识的移植,做出新的比较,综合出新的成果。也就是说强烈的兴趣是“敢于冒险、敢于闯天下、敢于参与竞争的支撑,是创新思维的营养。三是质疑。质疑是创新行为的举措。“学从疑生,疑解则学成”。“前辈谓学贵为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四是探索。探索是创新学习的方法。直接式学习法、模仿学习法、探源索隐学习法、创新性阅读法等等都是探索的方法。在此不予详究。项目部桥梁防撞护栏模板移动吊装车施工技术,不能说很成功,但也可说是一种创新。这样的创新在我们项目还应该多些。

  五、增强廉洁意识事关成败。

  所谓廉洁,简言之就是不损公肥私。

  古有“羊续悬鱼”、包拯《诫廉家训》,今有周恩来、孔繁森都是廉洁的榜样和楷模。历来清官受人颂扬;污吏遭人唾骂。历史证明:清正廉洁盛行,则国家昌盛;贪污腐败猖獗,则国势衰微。企业也一样,风清气正,则人和气盛,反之企业必然走向衰败。

  我们党长期以来都在大力弘扬我们民族固有的清正廉洁的传统美德,提倡廉洁自律,秉公办事,不徇私情,不谋私利,清白做人的精神。党的十九大以来,中央更是加大了反腐力度。我们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廉洁自律、洁身自好才能树立我们领导干部的威信,上级的各项要求,各种规章制度才能得以顺利地贯彻执行。

  企业或是项目廉政建设的目的是为了求得发展。廉政建设的许多问题只有在发展的过程中才能得以解决。加强制度建设就是落实廉政建设的重要手段。其一,要树立起制度意识。要把制度作为制约权力和廉政建设的基础载体。其二,要制定科学合理的廉政制度。要进一步建立健全司务公开制度,完善舆论监督制度,健全责任制和领导问责制。其实,廉政建设制度方面,集团公司,分公司可谓已出台了相当全而细的制度、办法;其三,重在严格执行制度。制度得不到执行,其效力将化为虚有。特别要注重加强对制度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坚持制度面前人人平等。

  利益协调是重点。其实,利益一直居于社会生活的核心地位,权力的配置实际上是在形成利益分配的基本格局,而权力被滥用的源动力则是权力能给其掌有者带来经济上或政治上的利益。很多具有体制性和制度性的腐败问题之所以成为廉政建设的攻坚问题,根本原因还是利益问题。如果单靠惩罚和监督,不去解决深层次的利益问题,则惩罚和监督的效果将大大降低。如果能从根本上协调利益,化解廉政建设中的深层次体制问题,就会大大减小权力被滥用的可能性,解决廉政建设的瓶颈问题,廉政建设就能深入开展。因此,进行廉政建设必须完善利益分配和导向机制,特别要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减少权力被滥用的空间;要警防由于利益分配不公而造成廉政行为规范的失效,消除因利益分配原因而产生的商业贿赂现象。

  而作为企业员工来说,一是要加强学习,不断增强廉洁自律和防腐拒变潜质,二是要严格要求自己,筑牢廉洁自律的思想防线,三是要以身作则,严守纪律,认真履行职责,坚持工作制度化、操作流程化、行为合规化。只有员工廉洁自律,合规办事,形成风清气正的良好氛围,企业才可能蓬勃发展。

  忧患意识、责任意识、发展意识、创新意识和廉洁意识是相辅相成的,他们具有外在联系,更有丰富的内涵。我们的员工,特别是领导干部有了这“五种”意识,我们就能成就一支和谐稳定、持续快速,运转有序,效益突出,安全受控,质量领先,士气高昂,文化先进的优秀企业。只有坚定了这“五种”意识,我们的企业才可能长足发展。

责任编辑: